每年4月19~21日,太阳位于黄经30°时是谷雨节气,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载:“三月中。自雨水后,土膏脉动,今又雨其谷于水也。谷雨时节作去声,如雨我公田之雨。盖谷以此时播种,自上而下也。”雨生百谷,故曰谷雨,是隶属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谷雨时节,有暖意,但热未至;有凉风,但寒已消。地面、林间、小径上、溪流中,是暮春时节的落花之美。在与自然物候的迎来送往之间,人们愈发珍惜绚丽的阳春。
·谷雨物候·
谷雨有三候:一候萍始生,二候鸣鸠拂其羽,三候戴胜降于桑。
谷雨时不仅雨量开始增多,还有更加潮湿的南风,以及不断升高的气温。在阳光的照耀和暖风的吹拂下,池塘里的水位上升,浮萍开始生长。此时布谷鸟也开始鸣叫,并梳理自己的羽毛。明代诗人汪应轸在《鸠隐》一诗中写道:“鸣鸠拂其羽,四海皆阳春。”正是对谷雨时盛春生机盎然的鲜活写照。在布谷声声满山川的时候,“戴胜降于桑”的第三候随之而来。戴胜鸟一身花色,头顶一撮鸡冠形彩色羽毛,鸣叫时羽冠起伏,就像是戴着春胜一般。所谓戴胜降于桑,是说戴胜鸟在树上筑巢孵育雏鸟。
·谷雨习俗与养生·
谷雨与仓颉造字的传说有关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,他依照星斗、山川的走势以及鸟兽的足迹,造出了文字。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,天上落下谷子雨,以慰劳圣功。《淮南子·本经》说:“昔者仓颉作书,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”黄帝把下谷雨这天定名为“谷雨节”,仓颉也被人们尊为“文祖”,至今民间流传着“谷雨祭仓颉”的习俗。在陕西省白水县建有仓颉庙,每年谷雨时都会举办祭仓颉的庙会,这一习俗自汉代以来已经延续千年。
谷雨前后充足的雨水、温暖的阳光,使得茶树生出柔嫩、厚实的芽叶。常喝茶的人都知道,要想制出好茶,首先要找准采摘茶叶的时机。人们把谷雨以前采制的茶称为“雨前茶”,也叫作“二春茶”。如果是谷雨当天采摘的茶,那就是“谷雨茶”了。明代学者许次纾在《茶疏》里说:“清明太早,立夏太迟,谷雨前后,其时适中。”自古以来,喝茶就是一件极具雅趣的事,细品它微妙的味道差异,观察它的颜色,想象它的形状,感受此刻的宁静、淡泊与闲趣。
谷雨这天到郊野走一走叫作“走谷雨”,是类似清明节踏青的习俗。妇女们穿梭在村庄的小路上,打扮得漂漂亮亮,拜访亲朋好友后,相约一起走到大自然中,在炎热的夏季来临之前,抓住春天最后一个节气,尽情地舒展身体。人们“走谷雨”的脚步透着欢快和轻盈,享受着暮春的好光景,期盼能带来一整年的健康与喜乐。同时, 谷雨时节,人们会采摘新鲜的野菜(如香椿、荠菜等)食用,认为这些野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。吃春菜不仅是一种健康饮食的习俗,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感恩和对春天的热爱。
谷雨时节,春困会悄然来袭,倘若我们经常感觉嗜睡、精神不振,可以试试盘坐静息养生法,轻巧地赶走春困。具体操作如下:自然盘坐,上身正直,全身放松,左手抓住右脚,右手抓住左脚,向两侧用力拉6次,然后两臂交叉,两手由两大腿内侧伸入,左手抓住左脚,右手抓住右脚,用力向后拉6次。
·诗意谷雨·
谈及与“谷雨”有关的诗词,宋代仇远所作的《浣溪沙》常被提起,词中写道:“红紫妆林绿满池,游丝飞絮两依依。正当谷雨弄晴时。射鸭矮阑苍藓滑,画眉小槛晚花迟。一年弹指又春归。”诗人用寥寥数语,勾勒出谷雨时节的春日美景。同时,词中也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绪。一方面,诗人对眼前春意盎然的美景感到欣喜;另一方面,面对这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,不禁又生出一丝不舍与惆怅。
谷雨时节,时值暮春。当“杨花落尽子规啼”,看到最后一抹春色渐渐离去,人们心中的那一份伤春惜春之愁绪,在所难免,可也不必沉湎其中。正如宋代秦观所写“芳菲歇去何须恨,夏木阴阴正可人”,春有春的美好,夏有夏的热闹,顺应更迭、与时舒卷就好。
这种心境,清代郑板桥,深谙其妙。他作七言诗曰:“不风不雨正晴和,翠竹亭亭好节柯。最爱晚凉佳客至,一壶新茗泡松萝。几枝新叶萧萧竹,数笔横皴淡淡山。正好清明连谷雨,一杯香茗坐其间。”和好友泡上一壶谷雨茶,赏美景,品香茗,开怀畅谈。诗人为我们勾勒出的这番景象,实在令人醉心向往。
·博物馆里寻“谷雨”·
“谷雨三朝看牡丹”,这句古语提醒我们谷雨时节是观赏牡丹的最佳时机。欧阳修在《洛阳牡丹记》中说:“自唐则天以后,洛阳牡丹始盛。”也有了“洛阳牡丹甲天下”的说法。
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《洛阳春色图》是明代著名画家陈淳的代表作品之一。画作描绘了湖石与盛开的牡丹,色墨并施,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。画面中的牡丹以没骨写意手法绘就,画家不拘泥于细节,而是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,将牡丹的雍容华贵和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。湖石则采用枯笔勾皴,淡墨晕染,与鲜艳的牡丹形成鲜明对比,更显牡丹的娇艳。这种色墨并用的手法,使得整幅画面既有艳丽之感,又不失清新之气。
《洛阳春色图》不仅是一幅写意花鸟画的佳作,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。牡丹作为“花中之王”,自古以来便是富贵、吉祥的象征,而湖石则常被用来寓意文人的高洁品格。陈淳的画作,既传达了对春天的赞美,也体现了文人画家的精神追求。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那份宁静与高远,仿佛置身于洛阳的牡丹花丛中,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烦恼。
(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网络)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